中年男人的迷惘

我39歲那一年太太生了老三,兩個月後為慶祝父親70大壽,一家人陪同父母親到附近餐廳慶祝,我抱著兩個月大的兒子走在前面領路,一進入餐廳,服務員親切而老道的迎上來,第一句話就說:「恭喜您!您這孫子長得好像您囉!」,家人突然一陣丈二金剛摸不著頭,我腦筋轉得算快,趕緊回頭指著老爸回說:「哈,謝謝妳!不過他阿公是這一位,也是今天的主角啦!」,女服務員顯得非常不好意思,也找話圓了一下剛才的尷尬,趕快轉別的話題安排我們入座。」我知道是我頭上的華髮引起對方的誤認,也怪不得人家,心中苦笑:像我當然令人高興,可是我變成兒子的爺爺,真是苦笑不得;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好像有一點年紀了。我後來為了排除那種怪怪的感覺,常常提這笑話自我調侃,兒子開始讀幼稚園,我就常說:「爺爺來接你了!」,我不知道自己竟然那麼在意。

2000年7月份父親因心肌梗塞驟逝,我心裏ㄧ直放心不下固守在虎尾不肯到台中來同住的母親,遂辭去靜和醫院醫師室主任的工作,到嘉義基督教醫院服務,想就便可常回去探視獨居的母親,那年我44歲。ㄧ到職發現科主任侯醫師38歲,其他兩位主治醫師都30出頭;我和科內年輕同仁相處愉快,每週三下午醫院福利之一是可以到特約羽球場打球,想說很棒,而且和二十出頭的年輕護士職員,還有三十歲上下的住院醫師ㄧ起打球,真是件不錯的活動,但越打越發現ㄧ個事實,那就是明明跳起來猛然殺球,總是觸網或出界,嘿!不對呀,角度都抓好很有把握的呀!到後來發現對手不好意思講,其實都變成在陪我練球,我心想年輕時打球可不是這樣子的呀!後來,自己也不好讓人家打得不順暢,就不再去打了。

2001年底,ㄧ天接到老同事柯醫師電話,拜託我去埔里基督教醫師支援三個月門診,原因是埔基原本科主任劉醫師要轉任中港澄清醫院工作,柯醫師想卸下靜和醫院院長職,轉去埔基工作,其中有三個月空窗期埔基缺精神科醫師,而我在921震災後曾前往參與九個月之久的災民身心重建工作,所以找我協助,後來兩院長都同意我去支援;但問題來了:我不知道嘉義到埔里究竟要花多久時間車程,因為當時二高中部路段上未通車,只能走省道,由嘉義-大林-斗六-竹山-集集-水里-魚池至埔里,於是我詢問科內醫師,他們曾去日月潭、埔里玩,他們告訴我路況,也好意估算說:「路程大約兩個半小時,不過⋯施醫師你走大概要三個小時吧!」,這句話竟讓我耿耿於懷好些日子,連帶心裡有些不服氣:「我真的差那麼多嗎?」,我還不察覺自己開始進入更年期了。我真的一開始開了兩小時五十分才到埔基醫院,快速午餐加午睡後,看診至六點休息到七點又接著看到九點多才真正停頓下來洗澡睡覺,隔天五點多起床又趕回嘉義上班。走了四五趟後,終於克服了水里到魚池的產業道路,瞭解路況知道哪裡可以超車,我得意洋洋地問同事們:「你們猜!我開車到埔里要多久?兩小時又十分鐘。」贏來年輕同事們不太相信的眼光。其實誰在乎你開多久到得了埔里,哈!最得意的是我自已,因為我覺得我不像他們想像的那麽「有歲了」,講開是自己開始體會到時不我予的焦躁感,這也是跨入中年坐四望五的心情,也是男性更年期的伊始—-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能力,不止於性能力或外觀的自信心。

新的概念是大約40-55歲是第一中年期,約55-75歲體力較明顯衰退,但還行動自如的階段是第二中年期,身體自然狀況在75歲之後才稱之為老人;在這轉型當中,有些人固著於舊觀念,認為65歲以上就成爲老人,而迷惘不已,而現在50歲即達人生職業顛峰期,之後逐漸在職場走下坡甚或退休的所在多有。所以在這段時間裡,靜下心重新定義自己的「人生下半場」來面對即將到來的「第二中年期」,極為重要。

若沒沈殿好,重新起動引擎邁向「七分經驗與智慧,三分體力與衝勁」的境界,可就像青春少年找不到人生定位般,或充滿失落感,或自怨自艾,甚或冒險做賭注性的ㄧ味追求「沈封的理想與幸福」,而拋棄對家庭的責任和付出,沒能不偏頗的,折衷的,不極端的,溫和中庸的轉型,那可能接下來在迷惘中失去正確的人生觀,製造四周圍親人朋友的困擾,亂了套跌跌撞撞;有些人卻能轉得身形漂亮瀟灑,成為ㄧ位被尊敬的長者,ㄧ位可愛、令人激賞的人格者,繼續造福家人社會,貢獻智慧專長照亮四周,榮神益人,平靜、穩重、輕鬆地邁出每一步,努力過每一個當下,灌注意義在每一分每一秒當中,而無遺憾。

期待每一位轉身面對第二中年期的中年男性,都能成功度過難關,邁向自在又有意義的下一個人生階段!

部份文章為網路上摘錄分享,如有侵權,請聯絡我們,我們會馬上移除!感謝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