憤怒的面具

【小貓裝怒虎──用憤怒掩飾脆弱】

如果生活中遭遇挫折,什麼感受最能反應出挫折呢?失望、沮喪還是生氣?有個小女孩因為是獨生女,每回來我常用餐的店裡找老闆的孩子玩,但是店裡有時忙碌,當大人佔了這小女孩剛坐的位置,或是老闆孩子說:妳跟我玩這個,我不要玩妳的這個遊戲時,小女孩就會低頭、抱胸、瞪眼,最後生氣地跺腳走開。

挫折容易讓人直覺聯想到沮喪,小女孩卻用生氣來表達。100公分不到的身高,用生氣來處理挫折,沒有什麼殺傷力,但是生氣可以讓孩子表現出力量而不用經歷挫折退卻。如同《孩子的情緒導師》所說:「孩子很快就能學會,生氣的感覺比痛苦的感覺好受多了……憤怒能增強力量,讓孩子感覺自己沒那麼脆弱」。

不只是孩子,成人也會用憤怒來逃避脆弱、受傷和痛苦。比如說,有些伴侶因為分手過程中受到傷害,像是發現對方不忠而分手,或是分合說詞一再反覆不定,等到真正分開之時,有些受傷者憤慨地認為:伴侶怎麼可以作出這些違逆一般常理的事情,真是人心險惡而社會不公,因而處心積慮要討回公道;然而,傷害造成之後,事實上對方做再多彌補,也只能補償物質外在部分,憤怒只是延長痛苦和傷害的癒合期,強裝出身旁的人所期望的堅強,卻沒有辦法得到內心的平復與安慰;所以作者在接觸許多孩子和成人情緒問題後,也這樣分享:「每當遇見憤怒、卑劣、咄咄逼人又討人厭的小孩或青少年,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從他的憤怒中看見背後隱藏的悲傷情緒……隱藏在大多數憤怒情緒後面的,正是傷害與悲傷」。

【不可以生氣!】

有些父母在孩子情緒惡劣,顯出張牙舞爪的樣子時,會制止孩子生氣,但「大多數人都把憤怒情緒跟如何『表達』憤怒混淆了……憤怒應是一種情緒,而攻擊是一種行動」。其實,聖經中有多處提到生氣、憤怒的教導,提醒怒氣是可發的,卻需要設下限度;例如,生氣卻不要犯罪,不可含怒到日落(弗4:26);或是,不輕易發怒的,大有聰明;性情暴躁的,大顯愚妄(箴14:29)。因此,重點是教導孩子處理憤怒,而不是任憑怒氣發作。

情緒有一種特性,就是愈沉浸其中,那種情緒就會愈強烈而壯大。比方說,如果今天遇到一點不順的事情,和朋友吐苦水,剛開始是宣洩,但等到三次、五次、十次之後,鬱悶的心情就愈加沉悶;憤怒也是這樣,所以「當你表達憤怒,你並不是在自我清除這種情緒,而是在實踐它。任所有憤怒情緒宣洩而出,實際上卻是讓它全部回來」;更糟的是,任憑憤怒傾瀉,不但傷人傷己,憤怒也把親密關係隔絕了。

【處理孩子的怒氣】

在諮商過程中,遇到情緒方面困擾的當事人,發現有些當事人對自己的情緒起伏不太了解,例如問當事人:什麼情況會讓心情好轉?什麼情況則會讓心情惡劣?自己做了什麼對心情好轉有幫助的事?有些當事人會回答:不知道、自然就好了、沒辦法控制等答案,但是如果愈能了解情緒的轉變,就愈有能力管理情緒而不壓抑逃避。《孩子的情緒導師》作者也提出幾個具體的步驟來協助父母處理孩子情緒:

1.不要作生氣的壞榜樣。

有些父母在處理孩子的生氣、胡鬧時,也會氣急敗壞,或是說:你再這樣我就要生氣打人囉!但是作者卻建議父母可以這樣想:「……我不希望自己的小孩這個樣子,但他現在就是。不過我可以處理,這不是世界末日。其實,我准他現在這個樣子,但我們很快會開始學習新的方式」,當你能夠不生孩子的氣,就是一種處理生氣的示範。

2.坐下來觀察,不要說話。

3.記錄下事情經過,之後再一起討論。

記錄孩子生氣的事件和處理經過,而且不要讓孩子覺得情緒過去就算了,而堅持要在情緒和事件中有所學習。

4.堅守你所定下的規矩,絕不妥協;不要爭執,爭執只會兩敗俱傷。

有些父母會和孩子爭吵起來,但可以改用同理孩子挫折的方式,避免衝突;比如孩子沒完成功課卻想看電視,父母可以說:我能理解錯過想看節目的心情,但是你仍然要先完成今天的功課。以此幫助孩子面對挫折,而不與孩子的生氣衝突。

5.反覆大聲說出你的觀察。孩子情感受傷、害怕、挫折,請讓他經歷體驗這些感受。

如前述所提,憤怒不能讓受傷、害怕、挫折轉消,只有體驗這些感受,從中與父母討論,學習到新的觀念和方法時,孩子才能從受傷、害怕、挫折中學到情緒雖然感覺會淹沒人,卻不會傷害人。

聖經箴言:「趁有指望,管教你的兒子;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」、「教養孩童,使他走當行的道,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」。在孩子年幼時,能夠學會調適情緒,在往後的人生中,遭遇不順遂時,他就不會用睡覺、打線上遊戲、喝醉酒或用藥過量的方式來逃避,孩子才能有正確觀念去發展健康的身心。

部份文章為網路上摘錄分享,如有侵權,請聯絡我們,我們會馬上移除!感謝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