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科診所
ABOUT

診所介紹

明功堂精神科診所,前身乃是於1982年由林民裕和陳俊鶯醫師夫婦創設,具有門急診、急慢性病房及日間留院,完善之<明功堂精神科專科醫院>,曾獲衛生署評為優等並獲頒五十萬獎金以整治供病人活動,優美之庭園及球場。直至1990年因護理人力流失遂關閉60床之急慢性病房,改制為診所,留下門診及日間留院病房及居家治療業務,同時和省立草屯療養院合作社區復健中心,庇護工作場及康復之家。1994年因礙於當年法規,沒有診所附設日間留院病房及居家業務之規定,故而結束相關業務。於是成為當年僅有兩家台中市精神科診所之一。(另一家乃精神科前輩,曾任靜和醫院及草屯療養院院長,黃國華醫師開設於三民路之信安診所)

明功堂精神科診所,位於台中東區,鄰近台中火車站及台中公園。

老字號台中市精神科診所,空間寬敞,沒有壓迫感,雖沒有現代化的裝潢,卻能讓你自由自在地暢談。

施義賢醫師,輕鬆幽默,讓你備受尊重,不管憂喜哀樂,進來時猶豫,回去時如釋重擔。

寬敞明亮的診所大廳

OUR MENTOR

施義賢醫師簡介

關於明功堂

學歷: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

證照:中華民國精神科專科醫師 (精專醫189號)

經歷:
  • 彰基,嘉基精神科主治醫師
  • 台中省立醫院, 埔里基督教醫院, 虎尾若瑟醫院精神科支援醫
  • 台中市愛心家園醫務所支援醫師
  • 台中澄清醫院身心科創科醫師
  • 台中市靜和精神專科醫院醫師室主任
  • 彰化明德精神科醫院醫療副院長
  • 台中縣清濱精神專科醫院院長
  • 台中市康復之友協會理事長
  • 台灣精神醫療行症協會理事
  • 海洋之聲廣播電台;心理園地節目主持人
  • 中區健保分局醫院組審查醫師
  • 中區健保共管會精神科診所總召

現任:
  • 台中市明功堂精神科診所院長
  • 台中市警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
  • 台中市康復之友協會顧問
  • 台灣地中海型貧血協會顧問講師
  • 台灣省基督徒社區工作協會理事
  • 台灣海洋傳播協會理事
  • 中區健保精神科基層診所分科委員

主要專長:
  • 心理會談及治療
  • 團體心理治療
  • 家族婚姻諮詢
  • 身心健康衛教

著作:
  • 台灣人的精神為苦悶情緒找出路
  • 憂鬱症的靈性關懷
  • 瀕死病人的醫護關照
  • 精神科醫師與憂鬱症的邂逅
GRATITUDE

感恩告白

關於明功堂
粉絲專頁1000讚,初告白。
美來自內心,外面世界卻是現實而殘缺的。沒有人出生時就是邪惡的,雖然都帶著罪性;沒有人期待不幸,但災難卻隨時侍候在一旁;沒有人想要主動去傷害人,而在無意中卻有人因而受傷;沒有父母不愛子女,但子女卻常常接收不到愛;故事總希望有幸福的結局,但往往悲劇才更令人動容;順境和美滿最是吸引人,但不幸和遺憾卻不斷出現在我們的身邊。高中時看見父親的乾妹從一位受高等教育、充滿才華的小學老師,變成背著鍋瓢到處遊蕩、四處為家的精神病患;大學六年級看到陳永興醫師報導台灣精神患者,被如同畜牲般關在鐵籠裡衣不敝體;看到溫柔受眾人敬愛的牧師娘,承受過多壓力而崩潰,身心退化的諸多情境,讓我毅然投入精神醫療的行列已近卅載。我從不知是否盛載得住這沉重的承擔,忍受的住這條路的孤獨,懷抱理想的憧憬,排除俗人異樣的眼光和疑惑,克服了親友的勸說,憑著對基督信仰的力量,在前輩師長的鼓勵與感召之下,學習溝通、自我瞭解、調整性格,培養同理。總記得前輩老院長在實習時勉勵的話:「記得當醫生首重對病人真心關切,其次才是醫術。」;大學教授叮嚀的:「當醫生絕不要以販賣恐怖為生。」和史懷哲的名言:「這個世界是悲觀的,但是我的態度是積極的。」,這些能量讓我的醫療生涯有了準繩,能筆直的往前走下去。在年輕朋友的激勵和剛進資工系小兒子的協助之下,終於開始了臉書粉絲專頁的開張,頓然心情年輕起來(撒花^0^),感謝諸多臉書上的朋友不吝捧場,這成為支撐我努力分享我人生中各種的體會和心得的背後推力;我絕不完美,仍在學習用何種形式來呈現我的所知所想,期待朋友們多加指教,讓我更知道如何做才能對大家最有幫助;我常勸人不要固執僵化,誠願藉由粉絲專頁朋友們的督促,讓我自己能一直成長,二十年後會成為一個「可愛的老人」,而不是一位子女晚輩避之惟恐不及的討厭鬼。~在這1000讚的歷史時刻,我們一起用心中的美來改變這不完美的世界。~
粉絲專頁2000讚,初告白。
就在九合一選舉讓台灣進入一個新境界的當下,全國人民期待著政治民生能夠進入一個新變革之時,就像烏雲滿佈之下露出一線曙光,大家殷切期盼,心中苦悶終算得到適時的舒解,有了希望和期待,這背後則集結了全民堅強的信心,而信心就如聖經上聖保羅所說是:未見之事的實底。人在極度困難中,能堅強走下去、咬緊牙根忍堅持忍耐的支撐至終的力量,就是依靠著堅定的信念,相信上帝必然會為我們開一扇窗,通往光明平安的路途,而努力克服一切困境。我是在一個基督教家庭長大的孩子,第三代「舉香跟拜」的信仰令我很不踏實,尤其自小多病讓我一直懷疑神的存在和對上帝的怨恨,我必須花至少三分之一的精力,去應付各種接踵來的疾病,求學過程崎嶇坎坷,在高二時生了一場大病以至於休學在家,那半年多居家療養的生活當中,我埋怨、失望,和神爭執,卻因此真正遇見了神,慢慢瞭解上帝的心意,找尋到自己人生的意義,雖然依舊遇到困頓不順遂,卻在信心當中抓著了人生的方向。在病痛中我學會真正感受病人的痛苦,在安寧病房體驗到癌末病患的害怕與孤獨,在窮困中感受到弱勢團體無助的悲哀,我切身同理身心苦痛的人暗夜的哭泣,雖然精力有限,我下定決心努力成爲上帝使用的器皿。人都很卑微,醫師也非萬能,盡己之力而爲之,每人根據自己所領受的恩賜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在人生舞台扮演稱職的職務,就能讓這地上如同在天上,天堂實現在人間。感謝網友的支持和鼓勵,增加診所服務民眾的機會是其次,最重要的是我期盼藉由專頁,逐步把這三十年來在醫療經驗中的所得,透過回憶分享,盡量用淺顯的病例來讓大眾朋友們,輕易瞭解人,身心精神上遇到的各種困境及其緣由和解決的方案,很多疾病的理解不是一講就通,我不是名嘴也不是文筆特佳的作家,只是鼓勵自己學習盡量淺顯的重複描述身心問題,這個園地的花花草草,希望大家能輕鬆的看,慢慢得到益處,仍然期待朋友的捧場與指教,感謝大家!
粉絲專頁3000讚,初告白。
就在九合一選舉讓台灣進入一個新境界的當下,全國人民期待著政治民生能夠進入一個新變革之時,就像烏雲滿佈之下露出一線曙光,大家殷切期盼,心中苦悶終算得到適時的舒解,有了希望和期待,這背後則集結了全民堅強的信心,而信心就如聖經上聖保羅所說是:未見之事的實底。人在極度困難中,能堅強走下去、咬緊牙根忍堅持忍耐的支撐至終的力量,就是依靠著堅定的信念,相信上帝必然會為我們開一扇窗,通往光明平安的路途,而努力克服一切困境。我是在一個基督教家庭長大的孩子,第三代「舉香跟拜」的信仰令我很不踏實,尤其自小多病讓我一直懷疑神的存在和對上帝的怨恨,我必須花至少三分之一的精力,去應付各種接踵來的疾病,求學過程崎嶇坎坷,在高二時生了一場大病以至於休學在家,那半年多居家療養的生活當中,我埋怨、失望,和神爭執,卻因此真正遇見了神,慢慢瞭解上帝的心意,找尋到自己人生的意義,雖然依舊遇到困頓不順遂,卻在信心當中抓著了人生的方向。在病痛中我學會真正感受病人的痛苦,在安寧病房體驗到癌末病患的害怕與孤獨,在窮困中感受到弱勢團體無助的悲哀,我切身同理身心苦痛的人暗夜的哭泣,雖然精力有限,我下定決心努力成爲上帝使用的器皿。人都很卑微,醫師也非萬能,盡己之力而爲之,每人根據自己所領受的恩賜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在人生舞台扮演稱職的職務,就能讓這地上如同在天上,天堂實現在人間。感謝網友的支持和鼓勵,增加診所服務民眾的機會是其次,最重要的是我期盼藉由專頁,逐步把這三十年來在醫療經驗中的所得,透過回憶分享,盡量用淺顯的病例來讓大眾朋友們,輕易瞭解人,身心精神上遇到的各種困境及其緣由和解決的方案,很多疾病的理解不是一講就通,我不是名嘴也不是文筆特佳的作家,只是鼓勵自己學習盡量淺顯的重複描述身心問題,這個園地的花花草草,希望大家能輕鬆的看,慢慢得到益處,仍然期待朋友的捧場與指教,感謝大家!
AWARD

新聞報導

抗憂醫生:即早就醫才有解藥
曾是重度憂鬱患者的佳玲媽媽(左)分享自己如何走出原生家庭與婚姻的傷害,而女兒與朋友們的關愛,成為自己活下來的力量,更鼓勵憂鬱症朋友面對疾病。(圖文/楊萬雲)

憂鬱症屬慢性病,需要長時間服藥和治療,然而根據肯愛協會調查,將近4成憂鬱症病患自認病情已康復,或害怕一直吃藥影響健康,不願再就醫。對此,精神科診所醫師施義賢提醒,倘若憂鬱症病患自行停藥,復發的機率高達7到8成,並可能拉長服藥時間,他呼籲病患應該按時服藥和就醫,才能早日康復。

肯愛協會19日召開記者會,公佈第3屆「十大溫暖我心的抗憂醫師」票選結果,施義賢榮獲抗憂十大醫師的第一名,心樂活診所醫師范庭瑋獲得網友支持的人氣醫師第一名,而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醫師蘇柏文獲得臉書按讚的人氣醫師第一名。

人氣醫生也曾憂鬱

記者會上,施義賢透露曾罹患憂鬱症,所以他能理解憂鬱症病患的痛苦,但他強調「憂鬱症不像感冒或頭痛,服用兩、三天的藥物,便可痊癒,而是必須經過長達約1 年半到2年的時間,方可完成治療。」有些病患憂心長期服藥會影響健康,施義賢便會告訴病患:「你吃的藥有我多嗎?」他已服用20年的痛風藥,但是肝臟功能未受影響,引用自己的例子,讓病患安心服藥。

應懂得紓壓及調整心態

肯愛協會調查也顯示,有將近8成病患,因憂鬱症更換過兩位以上的醫師,換醫師的主因,包含認為藥效不如預期、不信任醫師等因素。蘇柏文表示,很多人以為得了憂鬱症,吃藥就會好,但其實藥物只占治癒率的一小部分,找出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才是治癒關鍵。

施義賢說,看診時,他會提高聲調,很有精神地向病患寒喧,帶動愉快的氣氛,讓病患紓解緊張的情緒,成為病患學習的對象。但畢竟醫師無法一直陪伴病患,憂鬱症 病患多是對自己要求較高或容易鑽牛角尖的人,所以施義賢總是鼓勵病患多結交「粗線條」的朋友,向他們學習,減緩自身過於「龜毛」的個性,調整心態。

對於憂鬱症病患來說,是否願意持續就醫及治療的成效,親友佔最關鍵的角色。但是親友的陪伴也是有技巧的,范庭瑋建議親友們,千萬不要對病患說「不要難過」、 「想開一點」這類的安慰都無濟於事,也不要告訴他「靠自己走出來」,這類的話語恐怕會讓他吃更多的苦頭。因此,范庭瑋強調,陪伴、聆聽病患的心聲,才能讓 他們感受到支持的力量。

【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