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科診所

一起來認識「憂鬱症」

多年前老先生來看病,嘆了口氣說:「我看了電視上的衛教短片,才知道自己得了憂鬱症,可是足足兩年,我每一科到處看,看胃腸科、看心臟科、看泌尿科、看皮膚科‧‧‧‧,卻沒有一位醫師介紹我去看精神科或身心科,只說我沒病,可是又開藥給我吃。」,兩年了!幾個兒女陪我到處求醫,孝順的子女,現在也都不愛理我了,他們認為醫師都說我沒有病,我卻一天到晚《無病呻吟》。」,這是門診時那位銀髮族朋友吐露的心聲,其實大部分的憂鬱症患者,都有相同的經歷和抱怨。

台灣社會中的民眾,普遍喜歡自以為是地兼採中西醫觀念,混雜道教的民俗療法,便認為人體各種疾患的產生都能被儀器檢驗出來,又與各臟腑有關或魂魄不寧之故,而忽略了人精神層面各種疾病的存在;另外,現今醫學分科越細密,卻疏忽了身心互為表裡的道理,身體的疾病,如高血壓、氣喘、偏頭痛、心悸胸悶、月經失調、胃腸蠕動加快相當程度地反映著其心理層面的壓力與困擾。一個人緊張或憂鬱的時候,情緒的反應也會表現在自律神經失調上,而呈現出從頭到腳一系列的症狀,涵蓋各系統:包括心臟血管系統、呼吸系統、消化系統、泌尿系統、生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。
從病人的角度來思考,粗淺地從某症狀應向某科求助,應該不太有問題,然而一個好的醫療體系而言,應該先向一般科或家醫科醫師求助,而由家庭醫師就某症狀之特殊性或混雜多種症狀做一綜合判斷,並轉介給各專科醫師做更進一步診斷與治療才對。然而今日台灣醫學界除了大型醫院中,科與科之間的照會外,醫院與診所之間缺乏適度的雙向轉診,導致一般醫師極少向病患積極地做適當的轉介。所以精神官能症的患者,包括焦慮症、憂鬱症、身心症、恐慌症,適應障礙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病人往往在各科中遊走,到處求診,常常做了很多不必要檢查後,被貼上「無病呻吟」、「歇斯底里」、或「神經質」的標籤。一方面浪費醫療資源,一方面導致病人延誤就醫,造成病情慢性化,使疾病更難治療。
人的情緒變化實受三方面問題的影響:
第一,是生理方面的因素。腦部控制情緒指的中樞,若是有神經內分泌的不平衡,很容易導致沒來由的情緒低落,若完全由此因素所引起情緒低落而憂鬱,會被稱為內因性的憂鬱症。
第二,是個性的因素。通常個性較為依賴,或較求全,或較不成熟,自卑感較重自信心不足的人易產生憂鬱。
第三,是外在生活事件或環境壓力因素。當突發重大事件或持續不斷累積長期壓力,也極易引發憂鬱症。然而,多數憂鬱症的產生與上述三種多有交互的牽連。
近代多改以其發病程度嚴重與否而區分為重型憂鬱症、輕度憂鬱症、低落性情感疾患,再發性短期憂鬱性疾患或伴隨著憂鬱情緒的適應性障礙等等分類,著重在嚴重程度、發病時日的長短及持續發病或間斷發病之辨別,故雖名為憂鬱症,實則仍須由精神科醫師做更進一步的鑑別診斷,並決定採行何種治療策略對病患最為恰當,光吃藥呢?吃藥加上心理支持?吃藥加上特別心理治療?亦或心理治療加上生活、個性上的調整而不需吃藥呢?這其中頗有學問,絕對不應隨便開予「百憂解」之類抗憂鬱劑,就完全能治療病人的憂鬱症,這是必須特別強調和提醒大家的。
外傷性疾病最容易引起別人的同情與接受,內科問題如咳嗽、拉肚子、腹痛在經內科醫師診斷後給予一個恰當的病名,如支氣管炎、胃腸炎或十二指腸潰瘍,也都能令人接受。家人也會予以關照。憂鬱症在外表上沒有外傷;所引起的沒有精神、體力變差,肝膽科醫師又說不是肝炎,食欲不佳又沒有消化系統疾病,胸悶心悸也找不到心臟或呼吸系統的問題,所以引不起家人的共鳴與關切,這都是由於社會民眾對精神心理疾患缺乏認識,加上各科專科醫師本位主義所致,其實病人既有抱怨,必然就有毛病,只不過儀器顯現不出來的,或一般病理難以解釋的,並非表示沒有疾病,憂鬱症正是這樣一種疾病。
心情低落,做事提不起勁,對任何事幾乎都不感興趣;睡眠習慣及食慾改變;對極簡單的事都難以決斷;自卑感加重甚至對周遭親友感到抱歉,總覺得自己虧欠了他們或成了他們的累贅;注意力無法集中。輕鬱時幾乎天天覺得快樂不起來;重鬱時則時時有罪責感、悲觀落淚、心理總想看如何了結自己,免得拖累家人。這些變化使得外觀像洩了氣的皮球,垂頭喪氣,或坐立難安,或竟日沉溺在封閉的哀傷思緒裡頭,不與外人接觸,少話而反覆負面回想,這些內在的不愉快的思緒,正是憂鬱症患者的主要症狀,雖然也會伴隨一些內科症狀,像頭暈、胸悶、心悸、腹脹、全身無力、口乾舌燥,缺乏食欲、失眠等等,但若用內科療法治療並無法得到充分的改善,然而大部分人卻都在得不到轉介之下,忍受著痛苦,失去治療的先機,在得不到家人諒解之下,也許就失去了生存的慾望,在強烈的自殺意念之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在憂鬱症的侵蝕之下,生活上任何一丁點壓力,都能促使他們真正採行了結自己的生命,來脫離痛苦的人生。所以也許我們從報章雜誌上看到許多人的自殺,是因為功課的壓力,工作量或上司要求過高,失戀或婚姻的不合,經濟不景氣所致。其實,背後是否有一個持續存在,未被關照,不曾求助的憂鬱症存在,不無疑問。如何開始關心憂鬱症的存在,如何協助就醫,以減少自殺率,幫助情緒低落的人得到適度的諒解、照顧。使他們在就醫之後能逐漸從絕望的邊緣,重燃起生存的意念,是整個社會都應正視與面對的問題。
憂鬱症患者最需要的是周遭親友的體諒和支持,能忍受他們的「無病呻吟」,以無怨尤的態度聽他們一再的抱怨與訴苦,接受他們的情緒,他們的無助與憂鬱。期盼各科別醫師也能夠在忙碌中抽空給病人一些人性的關懷,加上適切的轉介,就能使這些病人趕快接受妥善的治療,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,都能早一天帶領他們脫離憂鬱之海,而不致被無盡的黑夜所吞噬,儘快擺脫烏雲,而和我們每個人一樣,充分享受陽光帶來的歡愉和希望。

部份文章為網路上摘錄分享,如有侵權,請聯絡我們,我們會馬上移除!感謝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