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今許多人的生活,所缺乏的往往並非物質享受,而是心靈的空虛與無奈。聖經箴言如此訓勉世人:「喜樂的心乃是良藥;憂傷的靈使骨枯乾。」(箴言十七章22節)訴說喜樂如良藥使人健康;憂愁如惡疾致人死亡。這確實也是廿一世紀人類生命狀況的真實寫照。
親友扮演心靈守門員角色
世界衛生組織(WHO)預估,憂鬱症將於二○二○年成為世界第二大殺手,僅次於心血管疾病。詩人形容憂愁如惡疾,使骨枯乾,但憂愁並非就會罹患憂鬱症,也不一定會罹患精神疾病─只是必要時必須由相關專科醫師診治。未經醫師診斷而任意服用抗憂鬱藥,可能會加重病情,甚或增加自殺的危險,自身及親友均不可不慎。
基督徒、牧者也會得憂鬱症嗎?有些牧者也可能因為會友流失,導致牧者心靈負擔增加,甚至為教會收支而額外操勞,以致憂鬱症、三高疾病纏身。許多牧者家庭也是雙薪家庭,除了忙於工作外,還要照顧未成年小孩、年邁父母,甚至處理信徒三更半夜的突發狀況。因此,長期處於生活與服事的重壓下,牧者確實也可能會得憂鬱症,卻因顧慮他人觀感而難以啟齒告知病情。
如果身邊有憂鬱症的基督徒或家人,又該如何幫助他?無論因為經濟困難、健康出狀況,或婚姻不順遂等種種因素,而使人的情緒處於憂鬱狀況,最有效的處置方法,還是先由身邊親友積極扮演守門員的角色,多多予以關心和陪伴;必要時再尋求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協助;若憂鬱狀況已影響到正常生活作息時,就需要轉介給精神科醫師。
以同理心陪伴尋找人生盼望
鼓勵憂傷者要喜樂、禱告、交託,雖是協助當事者解決問題的方式之一,不過還是應當讓當事人覺得他的困境,仍然有人能夠充分理解與體諒。此時,無望感、無助感,常常成為困擾憂鬱者的主要感受。因此,當我們面對憂愁絕望的人,不可透過增加罪惡感的負面評論方式來因應,以免增加其心理層面的困擾。
對於可能有憂鬱症狀的基督徒,應該抱持同理心鼓勵他安心述說自身的情緒困擾,避免急切予以更正、勸阻、施壓或責難,而應耐心陪伴他一起尋找人生的意義和盼望,使其能充分感受主內一家的溫暖,憂愁的負面想法才易於逐漸改變和消散!
從生活及工作層面來看,首先應建構防備憂鬱的生活措施,重新規劃工作質量,適當調整職務範圍,安排適宜的休閒活動。針對憂鬱症狀,可時常進行檢測,並學習調適情緒的方法;加上親屬朋友、教會牧長的關懷,以期建立早期發現及治療的生活網絡。若能早期處理,也可縮短康復時間。教會也可結合醫療體系,提供牧者及基督徒們專業可靠、維護個人隱私的身心健康檢查,以及相關醫療服務。
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
基督徒也可能遭遇意想不到、令人憂傷的困境:生意失敗、被解雇而失業、生病受傷等…但是,有別於一般人所經驗的憂愁,往往讓人喪失指望,變成過度的憂傷;基督徒雖然遭逢憂傷情境,憂傷卻靠著信仰,不致讓人陷入絕境,而是伴隨著希望和應許。
聖經也曾應許:「壓傷的蘆葦,他不折斷;將殘的燈火,祂不吹滅。他憑真實將公理傳開。」(以賽亞書四十二章3節)基督徒可以效法昔日約伯的態度─與其自怨自艾,不如轉而採取積極尋求上帝的途徑,來面對自身的愁苦,相信必能得到醫治與拯救。
面對憂慮、苦情,我們可以懷抱感恩的心,進而轉向生命真正的重心,全心追求上帝國的實現。耶穌也曾勸勉門徒們不要憂慮,他說:「你們不要求吃甚麼,喝甚麼,也不要掛心;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。你們必須用這些東西,你們的父是知道的。你們只要求他的國,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。」(路加福音十二章29-31節)
喜樂如良藥,憂愁如惡疾。而耶穌基督應許成為世人的救主,就是來到世間將世人的憂愁轉變成真正的喜樂。現今世代艱難險惡,充滿各種煩憂困頓,基督徒更需要維護身心靈的健康,並接受主耶穌基督成為他們生命的良醫,也唯有祂才能賜給我們真正的平安。聖經因而剴切勉勵牧養上帝羊群的牧長們:「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上帝,因為祂顧念你們。」(彼得前書五章7節)